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西版(溫哥華) -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圖片
(明報製圖)
放大
 

[昔日明報]

 
港聞
 閱讀白話﹕〈驚慄大師的恐懼〉
——點評電影《驚慄大師希治閣》

【明報專訊】(1)希治閣的電影是西方經典,儘管他的戲從未得過奧斯卡大獎,然而每個影迷的集納,希治閣必佔一席,法國新浪潮導演杜魯福對希治閣是有荌鶚怳l禮的恭敬,杜魯福曾以記者身分訪問希治閣,長長的答問是西方電影史美談。杜魯福在訪問提到「驚奇和懸疑的分別」,這是了解希治閣電影最核心關鍵。希治閣當即回答,驚奇是在平靜的情G下,即如他和杜魯福對話時,桌底下忽然引爆一枚炸彈;至於懸疑,是觀眾知道桌底藏茯絳u,坐在桌旁的兩個人卻不知,觀眾都為他們茷獢C希治閣的總結——驚奇只有十五秒,一爆炸就完了,懸疑可以有十五分鐘。

(2)希治閣這兩句話讓天下蒼生都開了竅。李安二○○六年接受《三聯生活周刊》訪問時說, 「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電影語言是西方人定下的,片型也是西方人定下的」。這句話套用在懸疑電影,把「西方人」換作「希治閣」, 「電影語言」改成「懸疑電影」,就能說明希治閣從一九二五年完成第一部電影,至一九七六年最後一部電影Family Plot,半世紀賣的就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懸疑。此後三十多年迄今,影迷很難再找到另一個希治閣,這不是因為迷倒希治閣不能自拔的盲目死忠,而是普天之下沒有希治閣的氣質;或者應該說,天下沒人有荍うv閣這種英國人的獨特人格及視角,從而炮製出疑神疑鬼的燭搖不定氛圍。

(3)希治閣的電影主角十之八九是大城巿的無辜一群,加利格蘭在《北西北》的芝加哥廣告白領忽地被捲入冷戰;占士史超域在紐約《後窗》的攝影記者目睹謀殺案發生;《火車怪客》法利格蘭加在火車遇上陌生人互相答應殺人,這些都是講述平凡小市民的生活被怪事困擾。加利格蘭由芝加哥跑到紐約聯合國總部,荒原追殺荒山決戰,俱超出一個白領生涯所能預期的驚慄。占士史超域南征北戰拍下大量第一現場新聞照片,但當他以一個窺探者的身分在後窗看到謀殺案發生,他的恐懼在於目擊而不能施以援手,因為他的腿意外斷截不能動彈,女友嘉麗絲姬莉自告奮勇跑到兇手住處探過究竟驚險連連,大男人卻在遠處無能為力。至於《擒兇記》的占士史超域北非闔家旅行詎料成為間諜案主角;搬到郊區的洛泰萊在《鳥》中被大群怪雀侵擾。人們早已習慣的平凡生命塈搘X巨大漣漪。

(4)希治閣電影賣的是人們永遠不能適應的恐懼。事實上,恐懼不只是官能上,在電影《驚慄大師希治閣》堙A人們看到真正的恐懼是什麼,那是對強權的恐懼,是對失去個人擁有的人情物事的畏怕。這部電影最大的功勞,是引領觀眾思考什麼才是人的最大恐懼。在片中看到的是一個[近極權的制度,以及至愛的妻子紅杏出牆疑雲。電影很大程度是訴說希治閣「英雄慣見亦常人」,他一手炮製電影史上最經典懸疑場面,《驚心動魄》的浴室兇殺原來是他心力交瘁的自我投射,而心力交瘁背後是驚慄大師的最怕——是派拉蒙電影公司老闆咄咄逼人的生意經,是電影審查官員的保守挑剔,是編劇家兼妻子愛瑪可能轉投別人懷抱的患得患失。

(5)派拉蒙老闆銖錙計較,算死草,伺機在旁,擇肥而食的兇狼之相,刻劃了制度對自由的約束。尤其是當希治閣病倒在H,派拉蒙老闆當即帶來另一個導演,準備接替希治閣把電影拍下去,資本主義社會的弱肉強食顯露無遺。個人的自主(希治閣依自己意願把電影拍完的自由)在所謂合約精神下蕩然無存,只是密麻麻的合約堛漪Y一條文。個人的創意(希治閣的電影)如何才華蓋世如何戰績彪炳,都無法在制度(派拉蒙)前保持自己的創作空間,隱喻極權下無法令人安枕的恐懼。至於電影審查官如何令大師級的希治閣跪地斟茶認錯,則全都意在畫面,當槍桿子(官員權威)一來,自由創意即棄甲曳兵潰不成軍。兩段環節,觀眾看到所謂制度的兩面性,無法不心寒。

(6)但更心寒的是失去至愛的恐懼。妻子愛瑪是希治閣的御用編劇,沒有她便沒有希治閣電影的弔詭奇情,她是愛電影如命的希治閣的一切。片中希治閣偶然得知妻子與三流編劇出外約會,再得知原來妻子與人在海濱別墅共處一室同撰劇本,之後希治閣性情大變,變得急躁憤怒小器,英國人的幽默在失去最愛的氛圍之下蹤影全無。電影在這堨H光影代替意會,希治閣與愛瑪是二而一的密切關係,一旦失去這位工作上的大腦生活上的助手,希治閣就不是希治閣。人的最脆弱在於單獨無助下的孤立,這所以政治囚犯的監禁都是一個小房間,不讓犯人與他人溝通,犯人不可說話讀報,失去這一切,縱然長命百歲,其實等於白活,出獄後變成無法適應世界的呆子。

(7)美國戰後最大恐懼來自冷戰年間的核彈報復,五十年代初美蘇研發出氫彈,珝嶸鄐O遠超原子彈,雙方大量存儲氫彈,發展出所謂相互保證珝(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簡稱M.A.D.的戰略思想,意即任何一方使用核武器在先,必然會導致雙方互以核彈攻擊,最後兩敗俱亡。美國社會在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都充滿這種核戰恐懼,紐約街頭會有核子標誌的安全地點,類似的和平被稱為「恐怖平衡」。同一時間冷戰籠罩全球,在國家安全之下人民的權利被犧牲,蘇聯國安會(KGB)和美國的聯邦調查局(FBI)成為最令人聞風喪膽的簡寫字母。

(8)冷戰年間由核恐懼誕生的壓制個人自由的另一種恐懼,不分國界,無論社會,在政府巨大的陰影下迅速滋生。希治閣的創作力最旺盛之日,便是五六十年代冷戰最盛之時,電影中諜影幢幢,無辜巿民不自覺的捲進這場慘酷不已的思想戰爭,成為美蘇集團祭品。希治閣一介導演只能以戲名曲筆寄意,在《擒兇記》戲中申訴百姓的無奈, 電影原名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知道得太多會罹來惡禍;戲中女主角桃麗絲黛名曲Whatever Will Be, Will Be,則是人們在橫逆之際對美好明天的一絲期許,戲名歌名令人思之怵然。

(9)時至今日,恐懼仍在,幾十年間沒有稍變,仍是希治閣當年的最怕——巨大無邊的威權(institution)——無處不在,隨時可以奪去一己(individuality)(自我)的勢力揮之不去。我們審視身邊,這種壓迫無聲無息已經來到,一封律師信一紙法律條文,輕如紙片重若泰山,那是壓人們胸口上的千噸重物,悚然之外是泫然。

本文曾刊《明報》星期日生活,安裕周記,2013.02.24(為設題,段落經重新安排,文字亦有小量增刪)

安裕

【作者及文章簡介】

安裕,《明報》星期日生活專欄作家,熟悉中、美、日等多國政治、文化、歷史,學貫中西。

藉「他人之事」以言志,是文學作品常用的技巧,優點在於能以事件過程、人物的表現,生動、具體地顯現作者的思想,不會乾巴巴。不過,所選的人和事要能緊密配合所想,是次選文是成功例子。

【學習要點﹕以事顯志】

「以事顯志」須注意以下要點:

1. 所寫的事要與所寫的思想配合;

2. 所寫的事要有細節,這才能使讀者理解到所寫的思想,也會感到有趣;

3. 所寫的事要有細節,也要與所寫的思想配合。

文:唯風老師

 
 
今日相關新聞
閱讀白話﹕〈驚慄大師的恐懼〉
參考答案﹕閱讀白話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