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市面不少能量飲品標榜能「提神醒腦、迅速補充體力」,消委會測試25款能量及運動飲品,結果不少糖和咖啡因含量超標,12款每瓶糖量高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攝取上限的一半,其中5款的糖量等同及多過可樂,飲一罐最多糖的「猛事特碳酸能量飲料」形同吞下11粒糖,「紅牛能量飲品」每瓶有5粒糖。消委會副主席梁光漢建議市民,適量飲用無糖咖啡、茶或吃水果、低脂乳酪,同樣可補充體力,有助保持頭腦清晰。
最多1罐含11方糖 超攝取上限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部糖尿及內分泌科主管周振中指出,大眾一般誤以為汽水含糖高、能量運動飲品則解渴提神,不知兩者糖量相去不遠。他分析,糖有助人體分泌腦內啡及血清素,可短暫令人感輕鬆快樂,相信能量飲品藉此達至所謂提神醒腦效果,但絕不宜長期飲,以免增癡肥或糖尿風險。他稱,曾有糖尿初期病人因天熱口乾,狂飲此類飲品解渴,致血糖急升入院。
另外,測試發現有3款飲品的咖啡因含量超過73毫克,等同一杯奶茶的咖啡因;有3款超過110毫克,等同一杯咖啡的含量。咖啡因可令人焦慮、心跳加速、影響睡眠及胃部不適,現時國際對成人攝取咖啡因沒統一建議,但一般建議孕婦每日不應攝取超過200至300毫克,加拿大建議10至12歲兒童每日不應攝取超過85毫克咖啡因。
飲含咖啡因飲品 持續運動更易虛脫
浸大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指出,運動前後飲用能量飲品,內含的咖啡因的確可刺激交感神經、提升興奮狀態,但持續耗盡體力後身體更易虛脫,有可能更加疲勞。雷又稱,運動少於1小時,體內電解質足夠備用,不需額外補充,活動前後只需飲水,但如運動持續逾1小時,或跑馬拉松等,才需分階段飲電解質飲品。
──綜合《明報》報道
■知識增益
多糖多鹽少運動 風險如吸煙
肥胖問題在全球影響多達50億人,世界衛生組織相信游離糖是致胖元兇,會對健康構成風險。2014年3月,世衛草擬新的糖量攝取指引並諮詢公眾,建議每人每日攝取糖分的「建議上限」維持2002年的標準,即佔每日攝取總熱量的10%,約等於50克糖(即約12茶匙),但新設「目標攝取量」為總熱量的5%,即等於25克糖(約6茶匙)。除了預製食品所添加的糖,世衛建議的攝取上限還包括天然存在於蜜糖、糖漿及果汁的糖分。
港人忽視營養標籤
世衛專家表示,愈來愈關注個人從飲用含糖飲品攝取糖分,這會導致肥胖、蛀牙,以及增加患心臟病、糖尿病等健康風險,吃大量糖連同攝取鹽分、缺少運動等因素,風險猶如吸煙,故需更積極採取行動處理含糖飲品問題。
身兼香港肥胖醫學會會長的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部糖尿及內分泌科主管周振中表示,不少港人不會留意包裝上的營養標籤,攝取過多糖分亦不知,最終導致出現肥胖等問題,建議當局加強宣傳教育。他亦建議參考其他地區,立法規定每間餐廳須列出每項食品或飲品的含糖量,供市民參考。至於含糖飲品,他稱部分地區會限制產品的廣告播放時間,減少對兒童的影響。
食物安全中心回應,一直致力與業界合作,協助生產和推廣較低含糖量的食物。2012年底發表「降低食物中糖和脂肪含量的業界指引」,2013年聯同業界成立減低預先包裝飲品的糖含量工作小組,與業界分享外國相關經驗。
■相關概念
公共衛生(public health)
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
健康資訊(health information)
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
多層思考
1. 根據資料,指出大眾對能量飲品有何誤解及其可能後果。
2. 參考資料,就攝糖量過多對不同年齡層市民造成健康風險,國際組織、港府和醫生各有何回應?
3.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市面上能量飲品的宣傳對象包括哪類人?試分析廣告針對這些人的原因。
參考資料
1.〈世衛攝糖新標準 1盒檸茶超標 等於8匙糖 跑半小時方抵消〉,《明報》,2014.03.07
2.〈多糖鹽少運動 風險如吸煙〉,《明報》,2014.03.07
3. 世界衛生組織:who.int